常见的三大误区:
1.强求孩子完整读完书。
2.在用识字量衡量效果。
3.家长是不是也不爱读书呢?
让阅读成为快乐、温暖、亲密的体验
专属阅读角:在家中设置一个舒适、光线充足、安静的小角落,铺上软垫,放几个靠枕,摆一个孩子容易够到的小书架。让这个角落成为阅读的“专属领地”。
触手可及的图书:把书放在孩子容易看到、拿到的地方(除了需要保护的珍藏本)。书架高度合适,封面朝外摆放更能吸引孩子。
减少干扰:阅读时尽量关掉电视、手机等电子设备,营造专注的氛围。
坚持亲子共读,每天!
固定时间:建立阅读惯例,比如睡前故事、午饭后故事时间。规律性让孩子期待阅读时刻。
展开剩余78%依偎与亲密:把孩子抱在怀里或紧挨着坐在一起读。身体的亲密接触能极大地增强阅读带来的安全感和愉悦感。
声情并茂:不要平淡地念字!用不同的声音、语调、表情来演绎不同的角色和情节。夸张一点也没关系!让孩子感受到故事的魅力和语言的趣味。
精心选择适合的图书
图画为主,文字为辅:这个阶段,图画是吸引孩子、帮助理解的关键。选择画面精美、色彩鲜艳、形象可爱的绘本。
主题贴近兴趣和生活: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主题,如动物、汽车、恐龙、公主、日常活动(吃饭、睡觉、上厕所)、情绪认知、友谊、家庭等。观察孩子的喜好。
类型多样化:
认知类:认识颜色、形状、数字、字母、动物、物品等。
故事类:情节简单有趣、有重复句式(利于孩子参与和记忆)。
儿歌童谣类:节奏感强、押韵,朗朗上口。
无字书:鼓励孩子根据图画自己“编”故事,发展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互动书:翻翻书、洞洞书、触摸书、立体书、发声书等,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。
尊重孩子的选择权: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店,让他们自己挑选喜欢的书(在适龄范围内)。即使同一本书反复读很多遍,只要孩子喜欢,就满足他。重复是学习的重要方式。
以身作则,成为阅读榜样
让孩子看到你自己也在享受阅读的乐趣。无论是看报纸、杂志还是书籍,让孩子知道阅读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。
积极鼓励,避免压力
关注乐趣而非学习成果: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兴趣和愉悦感,而不是认字或学习知识(虽然这些会自然发生)。不要强迫孩子认字或复述。
允许孩子“不读完”:如果孩子对某本书没兴趣,或者中途想换书,尊重他的意愿。不要强行读完。
多表扬:对孩子在阅读中的任何参与、发现或表达都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。“你观察得真仔细!” “你模仿的声音好像啊!” “你的想法真有趣!”
保持耐心:孩子的专注力有限是正常的。从几分钟开始,逐渐延长。如果孩子跑开了,不要生气,可以稍后再尝试,或者换本书。
让阅读“活”起来
角色扮演:读完故事后,和孩子一起扮演书中的角色,把故事演出来。准备简单的道具会更有趣。
延伸活动:根据书的内容做手工、画画、唱歌、做游戏(例如,读了关于动物的书,就玩动物模仿秀;读了关于食物的书,就一起做简单的点心)。
把书和真实世界联系起来:读了关于公园的书,就去公园玩;读了关于昆虫的书,就去花园找虫子观察。
分年龄段小提示
3-4岁: 喜欢简单重复、节奏感强的故事和儿歌;喜欢有熟悉生活场景的书;喜欢触摸书、翻翻书等互动性强的书;注意力时间较短(可能5-10分钟)。
4-5岁:想象力更丰富,能理解稍复杂的情节;喜欢幽默、有点小冒险的故事;对科普启蒙书可能产生兴趣;可以讨论书中的情节和感受;注意力时间延长(10-15分钟甚至更长)。
5-6岁:理解能力更强,能听更长的故事;情节可以更复杂一些;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(可能开始指认简单的字);能进行更深入的讨论;可以尝试分章节的桥梁书(亲子共读);注意力时间更长。
最重要的一点:让阅读时光充满爱和欢笑!当孩子把阅读和温暖、安全、有趣、被关注的美好感受联系在一起时,阅读兴趣的种子就深深地种下了,自然会生根发芽,伴随他们一生。每一次翻开书页,都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探索世界的种子,耐心浇灌,终会迎来一片葱茏。祝你和孩子享受美妙的阅读之旅!
来源:网络
发布于:北京市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